保研从来都是无法预测结局的征途,政策的多变,对手实力的波动再加上自我认识的变化,我的保外之旅最终定格在浙江大学的直博项目。
从大一以来一直纠结的关于未来蓝图的构想,在保研结束后越发清晰。保研是一个令人揪心的过程,但是落子无悔。
个人情况
学校:华南地区985高校 专业:法学 成绩:16/220 英语:六级561,雅思6.5 获奖: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校优秀团员、体育赛事获奖、若干个调研比赛三等奖 科研:结题一项省级大创、结题一项院级创新训练项目(跨专业)、入选院级优秀论文 参与夏令营及推免:武汉大学法学院校外选拔、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国家夏令营 最终去向:浙江大学
关于保研,先谈一下夏令营和九月推免的关系。我的重心一开始放在九推上,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九推更重视的是考试表现,而不会过多的因为绩点就刷人,因此夏令营阶段我准备的非常冒险,事后看来甚至是非常草率的。
具体而言,在夏令营阶段,我选择了海投的战略,但是我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我的绩点勉强的前10%的边缘,但是我却冒险地投了包括人大民商法、上交学硕、复旦学硕等,结果则是我无一例外地落选了。
事实上,夏令营的初选非常重视绩点排名,如果想在夏令营获得一个入选的资格,而绩点又不足的话,与本院的同学充分交流,避开锋芒是很有必要的。
幸运的是,在夏令营阶段我并不是一无所获。武汉大学的校外招生选拔几乎没有初审,来者均可面试,且难度较低,因此我获得了一个面试的机会。
可惜的是,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又缺乏必要的信息,我所选报的民商法专业已有本院两名排名非常前的同学选择了,这样一来,我只能被调剂到法律硕士。
事实上,在当时的选择中,更为稳妥且聪明的选择是武汉大学的国际法专业,一来国际法专业是武汉大学的皇牌专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二来我自己对国际法专业也非常感兴趣。
当时知道结果后我非常后悔,由此得到的教训是一定要和本院同学积极沟通,避开锋芒的同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
武汉大学的夏令营是最早进行的,与此同时,我还在备考浙大的直博项目,但是过程是比较沉重的。浙大直博的项目是意外的选择,当时投浙大夏令营的时候并不知道浙大有直博的项目。
在资料投递结束后,我接到了来自浙大法学院招生办的电话,招生办老师说我的成绩不能进入到学硕的选拔中,但是有直博项目,问我是否愿意一试。我当时略微纠结了一下,因为对直博项目感到疑惑。但是从抓住机会的角度我还是决定一试。
获得了直博选拔的机会后,我对直博项目进行了充分的了解。首先,从项目本身来说,直博意味着你从本科毕业后,跨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直接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即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有别于硕博连读,直接攻博是有风险的,那就是一旦无法顺利毕业,你甚至无法获得硕士学位。当然,直接攻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包括但不限于学术过程的连贯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大大缩短,相比于一般而言的3年硕士+4年博士学位,可以省出两年的时间,以及更早获得博士身份有助于文章发表,更有甚者在直博期间出国拿到一个llm学位,进一步缩短了求学年限等等。
其次,浙大的直博项目,在初选中的热度远低于学硕,原因是本来想读博士的人就远不如硕士多,且在本科后就决定好读博的人就更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直博项目是需要充分的勇气以及对自己有的未来有完整规划的。
但是,浙大的直博项目的难度却远远高于学硕,因为在夏令营的选拔中,有一部分入选学硕的同学也参与到了直博选拔中,相当于他们拥有两次入选的机会,而直博选拔的同学则受到了更大的竞争考验。
此外,直博选拔除了和学硕选拔一样参与笔试外,还需要参加特别的学术能力面试。
直博的具体选拔流程相较于学硕更加复杂,且今年是浙大第一年将直博项目单独招生,过程更是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首先,浙大法学院会发布直博项目的导师,其中不乏浙大最top的几位大牛,可见浙大对直博项目非常重视。导师名录发布后,学生将自行选择喜欢的导师进行联系,且在取得导师同意后,方可最终参加直博项目的选拔。
由于一开始对于老师都不熟悉,我仍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业——民商法,并联系了相对应的老师。很遗憾的是,这位导师也许对我的综合材料不甚满意,又或者是出于其他的考虑,没有同意我的申请。
受此挫败后,我决定仔细研究导师名录上的导师的研究经历,并最终选择了一位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导师进行联系,导师很快回复我并希望通过微信进一步联系。
这也意味着我能最终进入到浙大的直博选拔中,欣喜的同时,更大的考验等待着我,因为这位导师是本次选拔的大热人选,起码有三名以上的同学选择了这位导师。
但事后,我总结经验来看,其实选择大热门的导师也无妨,人生难得几回搏,毕竟有些冷门一点的导师虽然只有一个人报考,但是更有可能一个人也不招啊哈哈。 (今年的导师名录,不乏浙大名师) 随后就是与导师漫长的联系过程,我的导师属于对学生有主动考察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多次的微信电话交流(我在这部分应该表现得不太好,因为有点过于紧张),还有交代几个小的学术任务让我去完成。
这个过程是一个相互认识的过程,一方面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术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了解到导师的风格,看看是否适合自己。双向交流的过程尤为重要,毕竟是要相处五年的嘛。
在此期间,我还有发现我院的国际经济法教授和我所联系的导师是微信好友(这说明了平时积极加老师微信是必要的),鉴于自己在国际经济法课堂上的表现还算可以,我厚着脸皮请求我院教授向我的导师推荐了我,我想这在保送直博的过程中是关键的一笔助力吧。
夏令营的过程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浙大的夏令营时间有五天时间,除了两天用于笔试面试,其余时间都是参观和游览,相较于其他院校来说比较悠闲自在。
直博的笔试和学硕笔试一样,都是考察民法和法理,但是浙大的题目年年都非常有新意,几乎不会考考过的题目,但是有一个趋势就是会关注浙大的教授们所研究的一些内容,答案应该倾向于开放性,不过如果提前了解了浙大教授们所关注的方向及观点的话,应该胜算更大。
今年的笔试考题,法理学考了关于同案同判的论述题。民法则考了一道关于婚姻家庭的案例题以及一道纯粹的民法法条理解与适用的题目,总体而言民法学考基础,法理学考法治思维,比较深。往年题目参考价值有限,只能给一个大的方向。
面试阶段,据2017年的考生说面试阶段几乎来了20多名老师,同时面试五名同学,题目是随机抽取的,与报考专业无关,难度颇大,对于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所以说浙大的夏令营用法考资料去复习就再合适不过了。
今年直博项目的面试是五名老师同时面试五名考生,考官是直博导师名录中的导师代表,而我的导师恰好就是主考官,恰巧在我的那一组里有一位男生和我报的是同一位导师,场面比较惨烈,几乎就是同台竞争了。
我的导师是留学归国的,他研究的重点是全球治理,非常宏大,远超我的理解范围。加上当时还要同时备考法考和本校的期末考试,几乎不可能完全了解导师的研究成果。
于是我重点选择了导师的几篇高引用论文,结合他在夏令营期间所做的讲座内容,基本把握住导师的观点,结合我平时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以此回答他所抛出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取巧的行为,现在想来也是惊心动魄。
浙大的重头戏就此结束,但是回应题目,为什么我说保研是一个纠结的选择呢,原因在于曾经我也非常执着地要去北京,因为京城气象,蔚为大观,实在难以割舍。
但是人大由于过于自信而错失机会,北大的考试又格外波折,不仅天气受阻,更重要的是今年政策突变,不再为法硕学生提供住宿,这样一来陡增的费用不得不使我颇有顾虑。
此外,我是一个坚定要读博的人,法硕的经历也许并不是那么适合我。中政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师资优秀,生源也很好,困难之处在于三年的硕士生涯加上四年的博士生涯实在有点不划算,对于我来说,我对于学术有追求,但却倾向于往实务发展,这样一来,直博即可完成我的学术理想,又可以让我尽快参加工作,实乃上选。
所以,所谓纠结,不过是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心,看清以后,大胆走便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