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个人简介
本科专业:某财经类211 财务管理专业专业成绩:4.1/5.0,综合成绩:93.68/100
专业排名:2/188,综合排名:2/188
CET4:585 CET6:565
实习经历:(1)光大证券上海总部计划财务部(2)江苏中旗作物保护股份有限公司IPO 项目(新三板转创业板)(3)中国农业银行运营财会部、公司部
论文情况:一篇案例分析,使用Event Study,计算 CAR 值那种无重大比赛获奖、无重大志愿服务,无出国交换经历
入营情况: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硕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税务专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硕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硕博、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研究院金融专硕、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硕、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硕
参营情况: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硕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税务专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硕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硕博、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硕
九月推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专硕、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硕士
录取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硕博、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硕
最终去向: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硕博
保研过去快一年光阴了,由于忙着实习、备考,到现在才闲下来写些东西。如上所示,大家基本可以猜出我本人是属于比较水,只是靠排名挣概率的那种了。不过既然是回馈论坛,还是把自己相对丰富的参营以及九月推免经历分享给大家,供学弟学妹们参考,少走弯路。
首先我想说一点关于保研的基本问题。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研究生的几大分类,主要有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硕博连读以及直博这四类项目。
1. 专业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计划一般是两年(例外的比如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等是三年),就业导向,基本上是上课一年,实习一年,它是唯一一个不经历专门学术培养的类型;
2. 学术型硕士。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计划一般是三年,导向并没有十分明确,可以选择从事学术研究申请博士项目,也可以体验一下做研究的过程后仍去业界;
3. 硕博连读。这一类型是最容易混淆的,大家一定要避免误区,连读连读不一定是连着读的。硕博连读的培养计划一般是三到五年,开设时有读博导向,可以中途退出,相当于一个期权,但部分项目退出时有惩罚机制(上海的院校比较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术苗子,鼓励学生留校读博,越来越多的院校把学术型硕士改成了硕博连读,于是大家可以看到纯学术型硕士在市面上几乎绝迹了;
4. 直博。直博的培养计划一般是五年,进入直博项目就安心做学术吧。其次便是简历筛选时的标准了,基本上就是我刚开始披露的那些:成绩排名、英语、实习经历、科研情况、比赛、出国交换和志愿服务,其重要性也是依次递减。
对于成绩排名,大家一定要留意自己学院的排名计算方法,夏令营与九月推免的标准很可能不一样(夏令营一般使用前五学期的成绩,九月推免一般使用前六学期的成绩),本校推免资格获取与对外开具的标准也可能不一样。大多数学校对于排名基本上无硬性规定,即便有规定也是很松(比如清北一般规定前 5%、前10%这种,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最后录下来大多是专业第一第二)。排名越靠前,越有垄断优势,排名靠后的同学需要有特别的亮点,比如数模国二以上,美模M 奖以上,很硬的实证论文发表记录等等。
英语方面,CET6 达到 426 分(710*60%)是最基本的要求,部分学校或学院比较看重英语(复旦经院、管院,上交安泰、高金,北大汇丰,这些基本要求CET6 达到 550)。个人觉得雅思 6.5分以上、托福 100分以上、GRE320 分以上、GMAT700 分以上、BEC 高级可以另附以突显出自己的英语优势。同时大家要注意英语考分与实际英语水平的差异,这个在口语、阅读英文文献方面体现的比较多。
实习、论文、比赛什么的就放到一起说啦。专业型硕士比较重实习,也比较重论文,学术型硕士很重论文,实习无用。实习有比没有好,省级以上银行、四大及券商的实习为加分项。学术型硕士的话有一篇高质量的实证论文会是亮点,即使没有完篇,一份提纲也是可以的。只有极少数的比赛可以起到逆天的效果(数模、美模、挑战杯这些),而做比赛是很花时间的,大家一定要权衡好。出国交换在国际化的项目中会有意外收获。上述经历不仅可以帮助你通过初选,还可以成为很好的面试素材。
终于到具体项目了,在此之前我还想谈一下自己项目申报的思路。我本科的专业在申研时实际上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很少有学校会开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对应的硕士,财务管理更像是一个金融与会计的结合体。说得好听叫结合体,说得不好听是四不像,与会计的同学竞争会计硕士时论会计准则的熟悉度与案例的辨识度会略有差距,与金融的同学竞争金融硕士时除了公司金融一块勉强能跟上外,其他的金融分支就会被甩几条街,更何况金融硕士还有理工科背景的同学觊觎。
但没办法,再难也要报啊!我本人对金融比较感兴趣,而且对于数学、统计学甚至编程这些辅助工具都不排斥,因此我申报的总原则是有金融的报金融,没有金融的报会计(当然还会考虑各学校的学科优势,比如上财、厦大肯定是会计优先)。至于项目类型,我不想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或者说的直白一点进高校当老师,因此直博项目不考虑,但我还是想在研究生阶段补一补数理功底,掌握几门分析工具,然后再去业界工作,所以对于我来说最理想的项目类型是学术型硕士。接下来我会详细介绍我参营以及九月推免的七个项目。
(一)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硕博(5 月 月 20 日-5 月 月 22 日)
复旦管院开设的项目如下表所示:
众所周知,复旦管院的宣传做的是比较不错的,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南京、杭州等地都有招生宣讲会,在宣讲会上对于申报专业型硕士的同学有预录取活动,拿到预录取的同学直接获得参营资格。
复旦管院的夏令营分为两批,第一批在 5 月下旬,第二批在7月中旬,我当时申请的是第一批(因为想着录取希望不大,先体验体验夏令营的氛围也好),填报的是工商管理下的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方向。复旦管院的硕博项目如果中途退出会有惩罚机制,分流硕需要四年才能毕业,需要留意!复旦管院的夏令营只需网申,但那个系统真的极其复杂,全部填完的话少说也要一个下午的时间。这里顺便提醒一个小细节,如果在最后入营名单没有公布前有老师给你打电话或者发邮件说让你完善一下资料什么的,千万千万要引起重视,因为这意味着老师觉得你的材料还不错,入营大有希望!
我和另外一个申请上交安泰的同学都遇到过这种情况,经完善后都成功入营了。复旦管院的入营比例大约是每六位申请者中有一人入营,夏令营第一批录取总名额的 60%,第二批录取总名额的 40%,复试结果在复试后两周公布。复旦管院没有默拒(其实这点我比较欣赏,没录好歹也说一声嘛),而且是先给没录的同学发拒信,再给录取的同学发贺信。住宿方面,复旦管院会给外校申请住宿的同学在上海文苑商务酒店开立房间(步行至复旦管院大约15 分钟)。
复旦管院的夏令营大致可以分为讲座、联谊和考核三个部分。讲座又分为五场业界讲座和两场学术讲座,业界讲座请到的嘉宾分别是国金证券总裁助理、海通证券创投副董、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中国校园招聘主管、德尔福亚太区高级财务分析师以及中金公司股票业务部衍生品团队副总经理,学术讲座由会计系的陈超教授与市场营销系的金立印教授完成,讲座质量很高。讲座有签到环节,不过感觉管得不严,讲座中的 Q&A对录取应该也没有太大作用。至于联谊,便是老师一开始将所有入营同学分成 8 组,每组 10 人,每组需要想组名,logo,口号以及出演节目,当然才艺出众的个人可以单独申报节目。
普通的歌舞大家都看腻了,如果有街舞、魔术这种类型的表演可能会让人眼前一亮,对于专硕项目而言较强的表现力肯定是加分项。考核的话,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金融专硕的考核最多,有案例分析+数学笔试+面试,DDiM 有案例分析+面试,硕博项目有数学笔试+面试,而 GMiM 就只有面试。由于我申请的是硕博项目,没有参加案例分析,所以对案例分析的情况不很了解,不过听说是全英文。
数学笔试涉及高数、线代和概率论,时间为一个小时(没错就是一个小时,比一般的考试时间要短,注意把握),题量不大,难度较低,印象中是五道单选,五道填空,两道计算(一道隐函数求导,一道使用分部积分法的不定积分),一道线代的证明题。据说数学笔试在整个考核中的占比不大,最重要的还是面试。面试在最后一天举行,每个人 20 分钟,财务硕博的面试内容主要是英文自我介绍(1 分钟)、英文研究计划以及研究设计讨论。面试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展开,单面,会根据你提交的论文不断深入提问。参与的老师共有六位,其中一位老师专门负责英文,一位老师专门负责记时,其中还有系主任之类。
复旦管院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财大气粗,国际化氛围浓厚。面试时老师所提的学术问题并不是很尖锐,但面试时不能太 aggressive(我估计我就是吃了这个亏,还是温顺一点好)。如果有志于申请专硕,一定要积极参加分组才艺展示、晚会讲话等表现性环节。此外复旦管院的本校保护比较严重,其实这一点也可以理解,因为复旦本科的同学留校意愿偏高,我参与过的夏令营中除了该营以外很少能碰见复旦本科的同学,估计都留校或者出国深造了吧。
还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复旦管院不举行九月推免,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夏令营的机会;二是由于要统一录入研究生报名系统,每个人只能填报一个项目,因此复旦经院与管院之间可能还需要取舍一下。
(二)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税务专硕(6 月 月 26 日-6 月 月 30 日)
来到了中国的最高学府,感觉就是不一样,首先从吃的开始。经院在短短四天的夏令营中给每个人发了三张太阳卡(每张 50 元,可供外来人员在部分食堂或超市临时消费,有期限限制,过期无效)。
北大的食堂有点像一个小型的超市,冰激凌、水果、牛奶应有尽有,那四天可谓大饱口福,而且据北大同学说能用太阳卡的食堂相对来说还不算很好吃的,这不禁加强了我留在北大的念想。住宿方面,北大经院会给外校同学在北大西门外不远处开立房间(一个体育场内,距北大西门大约5分钟脚程)。
不过这个念想很快被一场长达三个小时的笔试打碎了。经院的笔试涉及中级微观和中级宏观,而且不论申报何种专业,笔试内容都是经济学,可见经院是非常重视经济学基础的。我对笔试的试题记忆不深,因为时间实在太紧张了,无暇顾及。隐约记得有求导计算最低成本的、三元博弈的、特种情境下推导 IS-LM 曲线进而推导 AD 曲线的、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当然还有漏掉的,记不起了),最后一题是一篇英文的 housing bubble。其实面对 challenging 的试题,考完时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戏了,而且听说直博项目的笔试比专硕更为凶残。
当然,最后一天还有面试。进入候场室工作人员就会要求将手机关机放入信封,因此候场期间是不允许查阅资料的,只能翻看自己带过去的书。面试前 5分钟,工作人员会递给你一张纸,纸上写着面试的试题,在面试室外的小桌椅上准备。申报同一专业的同学面试试题是统一的,但由于率先面试完的同学从另一个通道退场,手机也无法打开,因此不存在试题泄露的情况,这样做还使得每一位同学的面试准备时间相同,确保公平性。
面试共有六位老师参与,对面五位,侧面一位,侧面的那位老师负责计时,正对面的那位老师是系主任。经院的老师都比较和善,不会出现压力面的情况。
去年经院税务专硕的面试试题共有5 道,第一题问的是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权衡取舍?这道题乍一看人人都会,其实细想起来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我当时涌上心头的答案都是一些十分具体的问题,比如短期内通胀与失业率、生产可能性边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以及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三元悖论等等,后来想想这些的确涉及了权衡取舍,但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具体问题中的规律,归纳出权衡取舍的根源(例如资源的稀缺性与效用的无限性,价值观上的公平与效率),可能会让老师觉得你经济学的学习更为系统、更具有全局观吧。
二、三两题选答一题,其中一题关于会计(如何理解企业的流动性),一题关于税收(如何理解税收中的转移定价),我选择的是会计题,答得应该在点上,就是涉及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与偿债能力,还有企业资金链的松紧情况(财务弹性)。
第四题是一道经济学的应用题(可见经院是有多么重视经济学啊,贯穿始终),谈一谈“特价菜”的经济学原理,我当时扯到特价菜往往是需求弹性较高的菜品,降价能够引来更多的客流量,使得商家的总收入不降反增,而且特价菜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使得商家的品牌深入人心,一来可以增加客户粘性,在特价菜恢复原价后销量不会下降太多,二来可以产生正外部性,带动客户对其它菜品的消费(我也不知道我扯的对不对)。最后一题是英文作答,关于五年内的职业规划。
反正北大经院夏令营的特点相当明显,经济学!经济学!经济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还有便是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训练,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时间都是比较匆忙的,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尤其是面试前那 5 分钟,如果因过度紧张大脑一片空白,那么面试表现可能就会大打折扣了。去年北大经院夏令营的申请人数超过 1500 人,入营 273 人,我申报的税务专硕项目入营 46 人,录取时本校保护是相当严重的(可能考虑到本校同学的经济学基础实在是太扎实了),11 个本校的全要了,35 个外校的录了 6 个,外校录取率简直堪忧啊!
然后别的营的人说我们这还算好的,报保险的外校的只录了 3 个,这个还是有点无语的。北大经院也是复试后两周出结果,没录的同学默拒。还有一点想强调的就是北大经院也是不进行九月推免的,因此夏令营的机会还是要好好珍惜。
当然北大经院的夏令营中还有各种讲座、学长学姐见面会以及联谊晚会的环节。在第一天的班会上,税务专硕分营请到了滴滴出行的税务总监作为分享嘉宾,他详细介绍了自己从毕业到现在的职业发展,从 PWC 处理税单开始逐步晋升加跳槽,谈到了滴滴与 Uber 中国的竞争,还涉及了网约车行业的常用税率以及基本的纳税筹划思路,分享嘉宾显得十分的专业和干练。期间有 Q&A 环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位南开大学的同学,理论功底扎实,问题的逻辑性也较为严密。
之后是与学长学姐的见面,学长学姐们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感悟以及职业规划,其中的大多数还是选择了在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就职,户口还是考虑较多的一个因素。总体来看,北大经院的学长学姐较为朴实。北大经院还举办了一个联席讲座,就是所有分营在一起的,冠名为“国富大讲堂”,请到了前宇宙第一大行行长——杨凯生先生,分享了对新时代下银行转型问题的见解,主要讲了中外银行规模的对比、互联网金融的要义以及对国内 P2P 平台的成本分析,内容甚是精彩,但是声音比较低沉,部分营员坐在下面安然入睡了。最后一天晚上是联谊晚会,个人感觉相对于复旦管院而言比较沉闷,由于我申请的是专硕项目,还是想着抓住最后的机会,踊跃了一把,在舞台上献歌一曲,而事实证明北大经院在这种环节是没有隐性考核的。
(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硕博(7 月 月 3 日-7 月 月 7 日)
因思想而光华,光华代表着经管类的顶尖水准。光华的两大目标是培养商界领袖与学术精英,商界领袖大多体现在 MBA、EMBA 和金融专硕的项目上,而学术精英就体现在众多的硕博与直博项目上了。
这一个营可以用张志学老师对读博过程的理解加以概括,两个字:炼狱!这一点首先就体现在讲座内容上,从张志学老师的政府晋升锦标赛,到吴联生老师的地方政府税收先征后返,再到陈磊老师的盈余管理模型(Jones),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学术氛围。接下来是笔试环节,两个小时时间,时间很紧,当然时间多了也还是炼狱,因为不会的时间再长也做不出来。
笔试共有七道题,两道中级计量(其中有一道是什么是异方差?异方差对 OLS 方法下参数估计的影响?如何减小这种影响?还有一道记不起了)、一道研究设计(研究国企与民企在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的敏感度方面的差异)、一道管理会计(英语,与 Kaplan 大师的学术对话)、一道高级财务会计(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在会计处理上的差别?IFRS16的颁布对于租赁的会计处理有何影响?)、一道审计(英语)和一道经典的学术型英语小短文。
这还没完,本来张然老师要给营员做一个关于哈佛案例看会计实证研究的讲座,结果临时有事换成了文献阅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选取的是两篇顶级期刊的文章,一篇文章是“Identifying 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Product Market Rivaley”(Econometrica,44 页),另一篇是“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 Corporate CashHoldings”(JFE,16 页),要求在两小时内阅读并使用英文回答问题:技术外溢性的两种效应是什么?技术外溢性的计量模型是什么?以及试评估在金融的其他方面应用该计量模型的可能性(因为第二篇文章是第一篇文章在现金持有方面的应用,由此派生出这一问题)。这一环节用张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看看在座的各位是否有学术灵感(反正我觉得我是没有的)。
最后一个让我感觉炼狱的就是住宿了(开玩笑),光华将营员安排在万柳公寓(北大在外的一个学生公寓,距北大本部较远,以北京的路况打车可能需要 20 分钟),床栏杆被漆成鲜亮的银色,床单被单枕套是一席蓝,很容易让人联想成监狱。光华的硕博与直博项目是只有通过了笔试才有面试资格,笔试刷一半,而且笔试和面试的结果出得飞快,干净利落脆,没录的同学也是默拒的。我笔试直接跪了,所以就没有面经给大家了。
光华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没有本院保护的学院,一视同仁,这一点我是比较欣赏的。而且光华在录取时非常任性,在学术项目上一定要找到醉心于学术的同学,如若不然就算有录取名额宁愿浪费也不进行录取,宁缺毋滥。去年光华的会计硕博项目入营 42 人,坚持到笔试的有 36 人(因为每场讲座都有签到表,提前走的估计是听了部分讲座感觉过于学术没有希望了),原本计划录取硕博生 7 人、直博生 4 人,到最后老师们感觉绝大多数同学暂时还达不到直博的要求,因此直博生只录取了 1 人。
同样,光华的学术项目也是不进行九月推免的。当然,光华的硕博项目也是可以退出的,而且读分流硕是两年毕业,看起来在光华读个学术型项目的分流硕也是美滋滋呀,但看了上述的选拔流程后你就应该知道,在光华如果你不抱着读博的心态是根本无法被录取的。即便是有读博意愿的同学也需要做很多额外工作,例如中级计量,英文文献的阅读以及研究模型的积累等等。有意思的是光华最终录取的生源整体偏北方,央财、北师大这两所学校的同学比较多,就连分享学习感悟的学姐也是来自央财的。在听讲座时坐在第一排的也基本上是来自这两所学校的同学,他们对光华老师所做的研究十分熟悉,与老师的互动较为频繁,看得我心里由衷地佩服。
光华的夏令营也不全是炼狱,也有很多有趣的环节,例如陈磊老师介绍的管理会计+企业大数据的内容、李怡宗老师所讲的公司金融与会计信息以及资管计划的“穿透”,当然还有姜国华老师的经典语录:“学会计的是很好挣钱的,因为我们深谙估值的原理”、“价格=价值+情绪,我们能把握的只有价值,永远不要试图猜测市场的情绪”、“高风险对应着高收益是精确定价的结果,错误定价时这一规律不成立”等等。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便是光华的地下午餐了,不仅菜品丰富、色香味俱全,而且中间还穿插着与李怡宗老师和罗纬老师的师生交流,两位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散发出学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硕博(7 月 月 10 日-7 月 月 13 日)
参加完三个营,感觉表现不尽如人意,自己也在住处不断反思。接下来面对的是人大的营。当时汉青的金融专硕和商学院的财务硕博都给了我入营 offer,考虑到汉青夏令营的风格和复旦管院相像,活动较多且录取率只有 1/3,保守的我还是放弃了汉青去到了商学院。
首先还是介绍一下人大商学院开设的硕士项目,门类还是很全的,涉及到经管的很多领域,偏重管理一些,也正是因为专业多,其营服采用了彩虹七色调,算是我参与的夏令营中最好看的一款了。
人大商学院的夏令营只需网申,而且入营的筛选标准很迷,并不是说排名高的机会就一定更大,据我了解营中专业十名开外的同学大有人在。报到的当天晚上是系主任对专业的介绍,我们财务与金融系的系主任姜付秀老师白发苍苍,霸气侧漏,一言一行都带有明星范儿。营员们晚上住在人大校内的宿舍,四人一间,上床下桌,没有独立卫浴,宿舍的天花板比较矮,爬上去时很容易撞头。
人大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十分充分,超市、发廊、打印店、咖啡馆,应有尽有。接下来几天是学术讲座的内容,分别由王化成老师、、支晓强老师、阎学民老师、尹澄溪老师与田昊枢老师主讲。王化成老师在财务与金融系也算老资格,但他与姜付秀老师的风格迥异,满脸慈祥的微笑,还时不时蹦出几句诗文,充满着人文关怀。
如果说姜付秀老师是雷厉风行,那么王化成老师便是春风化雨。他主讲的内容是会计指数,一个受财政部委托所研究的课题,试图采用会计信息预测宏观的经济走势。支晓强老师算是中年老师的代表,对于管理会计情有独钟。而且支晓强老师经常与其他院系的老师沟通交流,对于管理整合有着独到的见解,不同学科对待同样一个问题的理解差异很大。阎学民老师、尹澄溪老师以及田昊枢老师是年轻老师的代表。阎学民老师给我们讲的是行为金融专题,个人认为讲的内容对于之前稍微听过行为金融学课程的同学来说没有什么新颖的,无非就是心理账户、前景理论、过度自信这些典型的行为金融现象,倒是一口流利的英文令人印象深刻。
尹澄溪老师和田昊枢老师都是搞基金定价的,田昊枢老师甚至还讲起了利用随机过程的建模,这对于台下大多是财务背景的同学来说听得真是一脸懵逼。所幸的是后面的考核环节没有出现此类内容。
人大商学院财务硕博的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时间为三个小时,共 13 题,选 3 题作答即可,必选一道研究设计题。题目范围很广,涉及经济学、数学、统计学、财务学、会计学等多个领域,照顾到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
我选择回答的题目分别是:
1. 财务管理与公司价值创造的关系?贡献路径?
2. 股利分配政策的流派有哪些?哪种理论能更好地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为什么?
3. 自己做过的一份研究设计或研究提纲。
第一题是纯论述题,这种题看似简单,但想要在众多参营者中脱颖而出却不容易,答题需要展现出严密的逻辑性。我主要从四大财务活动——投资、融资、分配以及日常营运的角度展开,梳理了各活动的主要观点、文献及评价指标(投资:CAPM、APT、多因子,融资:MM、Pecking order,分配:股利无关、股利促进、股利抑制,日常营运:FCFF、FCFE 等。
在此推荐一本书:《公司财务理论》(美)威廉·L.麦金森著,里面详尽地介绍了公司财务方面较为经典的理论,个人觉得内容全面且条理清晰),强调公司财务管理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配置效率帮助公司创造价值,但财务管理并不是价值创造的主流,公司价值创造的源泉依然来自于其主营业务,其核心技术、产品与服务经验,财务管理充当一个辅助的角色。
第二题实际上是专门考察股利分配的文献,凑巧的是刚过去的一学期我上了一门财务案例分析的课程,我课程的展示案例是“公司治理与现金股利——基于佛山照明的证据”,这是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陈信元教授 2003 年在管理世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案例,案例本身其实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文章的文献综述写得极其详尽,由于展示的需要我基本上能够把那篇文章的文献综述复述出来,这在笔试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还有关于股利政策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解释力,我认为“股利抑制”能够更好地更好地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现状。因为中国的上市公司大多股权集中,没有必要派发高额股利广泛地维护各方利益,没有“股利促进”的基础,派发高额股利反而会增加向特定主体利益输送的可能。
况且将佛山照明派发高额股利的现象专门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这本身就说明派发高额股利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并不常见,这样才有研究的价值。至于第三题我忽然想起在北大光华会计硕博营的笔试中我也绞尽脑汁地想了一些,所以就直接把在光华那想过的搬了过来。
人大商学院财务硕博的面试又分为中文面和英文面,面试集中在一天。中文面一组 10 人左右,按本科专业背景分配(我当时在的就是本科都学财务管理的组),对面坐着五位老师,领头的(主持人)自然是系主任姜付秀老师,之前在讲座中出现过的尹澄溪、田昊枢老师也在,还有两位老师不知道什么来历,后来官网上一查也都是财务系的老师。整个中文面持续一个半小时之久,可能是因为持续时间过长,老师担心仅靠无法全面记忆同学们的表现,还带了一个录音笔全程录音。中文面主要就是两块,一个是中文自我介绍(3 分钟,介绍完后由于我离尹澄溪老师比较近,就看到他在纸上圈画,像是在给每位同学打分来着),还有一个是讨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课题,当时我们讨论的是互联网对企业融资的影响。这种题出来老师肯定不指望本科生能提出一个多么新颖的观点或者多么深刻的研究角度,更多的还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个人认为这种关于企业融资的问题,渠道、方式、成本这几个角度肯定是跑不掉的。
我们还可以结合互联网金融把融资分为股权、债权、商品等等。类似于这样的面试题,之前比较关注互联网行业或者参加过有关互联网比赛的同学肯定就更有话说(我们那一组就有个妹子在挑战杯中做过有关于互联网的创业项目)。最后姜老师还要求用一分钟总结一下本场的讨论结果。
英文面也是分组进行,一组4-5 人,由阎学民老师主持,郑凌凌老师参面,另外还有一位在读学姐计时。首先是常规的 Self-Introduction,有 1 分钟的时间限制。
接下来是两个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问题,一个是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dergraduate and the postgraduate?另一个是 If youget one million yean, how will you use it?两个问题均有 1 分钟的思考时间,因此我比较建议带纸笔入场,这 1 分钟内可以将关键词写于纸上,便于表达的串联与发挥。回答的顺序要么从左往右,要么从右往左,顺序会在过程中更替,整个英文面持续大约15 分钟的时间。
人大商学院的复试结果一周后由系主任电话通知。统计下来财务硕博项目总入营35 人,录取 21 人,总录取率较高。人大本校入营 7 人,全部录取,因此外校录取率大约50%。需要提醒的是,大多数学硕或者硕博项目都是不进行九月推免的,人大商学院的也不例外,再加上每年人大商学院的财务学考研也只招1-2个,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对于外校来说夏令营约半数的录取机会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同时在该营进行时,不知是招生组的临时决定还是什么的,在各专业的笔试前,申报硕博项目的同学可以转为专硕项目,接受专硕项目的考核与选拔,因此申报硕博项目的同学还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不过转项目一定要慎重,毕竟两类项目的考核标准差异还是挺大的。
可能由于之前刚参加完北大光华的学术营(那个实在太学术了),再到人大商学院来就会感觉并不是很学术,包容性较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讲座尽量抢前排坐,人大商学院的夏令营会给每位营员一个纸质桌牌,因此师生互动很重要,这既有账面上的记载也有老师的印象分。在群面当中,尤其是中文面的课题讨论,需要注意合作与竞争的拿捏。在我这一组的英文面时,阎学民老师就明确提出超时的同学其考核分数会大打折扣,因此面试的所有计时环节千万不能超时!
由于我的最终去向就是该项目,所以在这里多说两句。人大商学院作为人大经管类的一员,其名气似乎低于人大财金、人大汉青,这一方面与学院的风格有关,人大商学院真的是属于比较低调的学院,我们系主任自己说甚至会回绝许多讲座的邀请;另一方面个人觉得如果某一个院招的专硕较多,由于每年都会披露就业报告,会更容易打出牌子。人大财金与人大汉青的金融专硕就被奉为招牌项目,揽了不少的人气,而人大商学院专硕项目去年才正式接受推免生。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人大的平台,至少在就业方面不会有过大差异。
事实上人大商学院的宗旨是成为中国最懂管理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实践与案例教学,相当接地气,学生的实习经历十分丰富。我们虽然是财务硕博项目,但据学长学姐介绍,每年有80%的同学转硕,就业的话券商居多,中金中信的也不在少数。学术方面该项目的研究方向较多,有公司财务、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管理会计、房地产金融、财务信息化、审计、资产评估等多个方向,课程包括三高、数理分析方法、大数据分析、实证金融以及各方向的理论课与文献课,师资的话前些年人大商学院确实捉襟见肘,老一派的教师偏多,但近几年学院大力引进海归,引进力度不输财金与汉青,而且年轻老师的研究方向集中于资产定价一块,他们在 RFS、AFA、CAR 等金融会计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与学术会议上都有发表记录。有很多同学也是放弃了上海一些高校的录取资格来到这里,认为人大商学院是学术研究的潜力股,他们愿意投资。
(五)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硕(7 月 月 15 日-7 月 月 19 日)
漫长的夏令营之旅终于快要结束了,由于对之前在人大商学院的表现自我感觉良好再加上归乡心切,本想在上财的营进行休整,没想到该营反倒是考核环节最多、安排最为紧凑的一个。上财会院和复旦管院一样,会在上海文苑商务酒店为营员提供住宿(步行至上财约需20 分钟)。
可以说,上财会院的考核贯彻始终,而且评分标准也相对公开透明,其夏令营成绩=数学成绩*25%+英语成绩*25%+案例大赛成绩*20%+面试成绩*20%+写作大赛成绩*10%。数学考试和英语考试的时间均为一个半小时。数学考试的内容还是高数、线代和概率,但难度较高,目测介于数一与数二之间,题型大概是10 道选择、10 道填空以及四道大题(包含证明和计算),而且个人感觉出题灵活,机关较多,比如填空中需要结合对数求导法、算极限时夹杂着级数展开等等,功底不深的同学很容易被题面所唬,心态出现起伏。
英语考试的难度与 CET6 相当,但时间比我们熟悉的 CET6 要短,很多同学出现作文来不及写的情况。英语考试内容完全是生活化的题材,没有专业术语,题型大致是 10道阅读理解、1道对话排序以及1篇英文写作。
在连续经历了两场笔试之后,营员们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熟悉案例大赛的规则。我原本以为所谓的案例大赛应该是财务案例的专题分析,例如市值管理、股权套现、兼并收购、股利政策等,然而最后弄成了 ERP,使用的是芬兰 CESIM 公司提供的 Global Challenge 的运营系统。比赛按小组进行,全部营员被分成两大组 14 个小组,大组的划分主要是考虑运营时的市场容量以及之后展示的便捷性,小组里男女比例、本校外校比例相对比较均衡。
比赛共运营4个季度,第一季度开始前需要进行产品的选择与属性设计,每一季度都要进行采购、生产、销售、派送等环节的运营决策,使得最终的净利润(所有者权益的净增加值)以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大化。我们当时第一季度的决策从晚上 6点半开始,所有决策全部上传结束已经到了凌晨0 点(心里一万个草泥马奔过,夏令营还有如此明确着要熬夜的呀,连我们第一次找的咖啡吧都在 10 点半打烊了)。
不仅如此,运营成绩只占案例大赛总成绩的一小部分(因为我们组的运营成绩是第一,总成绩到第五了),每一小组在运营结束后还需要撰写运营报告(总结本组的运营表现以及大组中竞争对手的动态)和制作案例展示 PPT(随机分析一个竞争对手的运营情况,分析目标以及相应的运营数据在第二天早上会发到队长邮箱)。
当我们睡眼惺忪吃着早饭的时候,分析目标和数据便已传达,由于下午1点便要开始案例展示,准备时间充其量也就 5 个小时,是非常紧张的。第四个考核环节是面试,面试分成五组,每一组都有三位老师参与面试,坐在中间的是专门负责招生的老师,两边各有一位专业老师和英语老师。在面试之前有一个填报志愿的工作,每位营员可以在会计硕士(MPACC)、会计学硕、财管学硕、会计硕博以及财管硕博这五个志愿中加以选择,后面四个志愿录取的人数很少,因此只有夏令营成绩十分突出的同学才能录取学术型项目(当然自己也可以选择
放弃)。
面试首先是英文面,1 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加上 2 个英文问题,这两个英文问题是根据递交上去的简历提出的,例如面试老师看到我本科所在的城市以及较多的实习经历就来了兴趣,问我本科所在城市的特点、为何选择上海这个城市以及实习都干了点什么;又例如据我所知跨专业过来的同学就会被问到原专业的简介以及跨专业的理由。接下来是专业老师的表演,会问一道财务方面的生活应用题以及公司财务的理论。
平均一个人的面试时间是 20 分钟,一定要注意把控时间,因为我个人对公司财务的理论比较熟悉,就说得兴起没顾时间,被老师打断之后灰溜溜地离开,这样可能会给老师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最后一天还有一个写作大赛,去年的题目是谈一谈对万科事件的看法。由于我事前关注了这一事件,再加上给定的写作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因此我详细地梳理了万科事件的始末,从宝能举牌开始、到宝能华润的争夺、到宝能资金来源的讨论(资管计划的高杠杆)、到安邦的加入、到毒丸计划的可能、到深圳地铁的插曲,最后是审议罢免王石、郁亮等人,其中贯穿着对争夺双方或者三方股票持有成本的考量以及核心利益与诉求的分析,甚至连其独立董事华生的微博传闻也包含在内。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万科的问题在于其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市值过于庞大且长期被市场低估,从而引致了资本的围猎。同时分别针对万科管理层、宝能系董事长姚振华先生、监管方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启示。在交卷时我大致统计了一下篇幅,共有5页4000 多字。
从考核方式可以看出,上财会院较为注重基础学科,是为数不多的专门将基础学科作为考查项目的院系,并且占比较大(数学和英语加起来就顶了半壁江山),因此对于跨专业推免的同学来说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从录取的情况看不乏其他专业,例如英语、国际商务、应用化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同学跨保成功。案例大赛的考核,无论是之前预想的财务案例分析,还是本次采用的 ERP沙盘模拟经营,相信各大高校平时多多少少都会举办类似的活动,因此同学们还是要踊跃参加,不仅拓展了视野、增强了团结合作精神,其参赛经验在类似的场合还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还有想提醒的便是对热点时事的关注,这绝对是经管专业的同学所必备的素养。个人认为在去年推免的那一时间段内,万科事件、
英国脱欧、美联储加息这些事件肯定是要提前准备的,类似于写作大赛的考核形式,若是提前准备得当则下笔如有神,若平常从未关注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不忍卒
读!
该营除了考核环节,还有三场讲座。孙铮教授从华为的案例引发,讲述了工业4.0 时代会计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鼓励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会计;朱凯教授向营员们详细介绍了会计学院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以及招生安排;最后一位来自业界——海通证券的分析师邓勇先生,他为我们描述了证券分析师的日常生活以及外出调研时的酸甜苦辣。
夏令营的选拔结果于两周后以官网名单以及E-mail 的形式公布,悲剧的是我被放在了候补名单中,当然后面也成功转正。事实上被放入候补名单的同学也是大有希望的,因为上财会院在进行入营筛选时十分严格,能够入营的基本都是本科专业前三的同学,而具备类似条件的同学往往会有其他的选择而放弃录取资格。据了解,去年处于候补十几位的同学都成功转正了。同时在这之前我也收到了人大商学院财务系主任姜老师给我打来的电话,连收两个 offer 后终于能够平复心情,进行短暂的休整了。
(六)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硕士(9 月 月 18 日)
到了九月,最后一波复试来临,硝烟四起,战火重燃。相比于夏令营,九月推免阶段进行招收工作的学校与院系大幅减少,北大汇丰作为近几年进步较快的商学院自然成为了大家争抢的目标。
北大汇丰目前开设的硕士项目如下所示:
由于经双项目与管双项目需要语言和GMAT 成绩(我自己当时没有,当然也可以先拿conditional offer,大四阶段补齐),数量金融方向只招收数理背景的同学,新闻与传播似乎又是那样的不着边际,金融学对于我来说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到了九月推免阶段,材料的准备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去年北大汇丰九月推免的申请开始时间是 9 月 2 日,而申请截止时间是 9 月 12 日,并且是以材料实际寄达时间为准(而非发出地的邮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需要同时完善网申信息、找老师签推荐信(因为那个时点还没开学,老师不在学校,为了这我还专程去了老师家里签的推荐信!)、整理好所有纸质材料并将其寄出,的确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考验着申报者的耐心程度与细心程度。还有要注意的是,由于九月推免省去了夏令营中的游玩、讲座、互动这些环节,因此时间较短,学校肯定是不会提供住宿的,酒店就需要提前预订了。
北大汇丰九月推免的考核同夏令营相比差异较大,夏令营是全英文的论文答辩,而九月推免则是 20 分钟的全英文面试,不用提交论文,只需要提交 5 份复试材料(包括中英文个人简历、个人陈述和本科成绩单)。面试分五组同时进行,每一组都有五位老师参与,我在的那一组中有两位韩国老师和一位意大利老师。面试首先是常规的英文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但个人觉得也不要超过3分钟嘛),但不同的是中间老师会时常打断,岔开去问你一些小问题,然后再接着让你介绍。这个应该是测试自我介绍是否是机械记忆的结果。接下来老师就开始不断地调戏了,问我对北大汇丰的师资是否了解,具体说说某一位老师。
我当时除了海闻院长之外对其它老师一无所知,然而可能是其他同学都说海闻院长的缘故,面试官突然不允许我说了让我换一位老师(内心是崩溃的),场面十分尴尬。后面的问题基本上是紧扣上交的复试材料的,并且会根据你的应答有所追问,比如老师问宏观经济学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我答供给需求分析,然后老师就问在石油危机时有关石油商品的供给需求曲线的移动及均衡状况如何改变;又比如老师问在高等数学中最熟悉的理论,我答极限理论(脑子里翻来翻去只有这个理论英文表述比较简单),接着老师又问了函数连续的条件。
以上问题用中文回答比较简单,可是都要用英文应对就会感觉有些难度了。最后老师还会问一道经济热点,问我的是对房地产泡沫的看法以及理由。面试整体来看氛围比较轻松,但需表现活跃,个人觉得英语能力胜过专业知识。汇丰九月推免的复试结果会在面试后三天以邮件的形式公布。九月推免的录取率很大程度上受夏令营已录取人数的影响,比如在夏令营阶段金融学方向就已经录了我本科学校的同学了,那么到了九月推免录取率就跌下很多,我也收到了汇丰的好人卡。
在这里有三点需要额外提醒,一是类似于我面试时遇到的学院师资的问题其实是可以提前准备的,官网上的师资介绍包括老师的个人简历可以花时间翻一翻;二是不要忽视成绩单上的一些与申报专业无关的自由选修课(或者叫水课),因为汇丰的面试中有较大概率会有所涉及,我就被问到了一门“策略人生与生活教育”的课,和我一起去面试的同学被问到了“营养与健康”这门课,而且个人觉得越是这种看上去边缘化的课越要认真回答,因为你对这种课的态度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学习状态,更有考察价值;三是项目的选择需要慎重,如果是九月推免阶段申报,还要考虑夏令营阶段的录取情况,据我所知管双经双录取率较金融学也要高出一些。
汇丰的特色是军事化管理以及全英文教学,前一年半原则上不能实习。该项目个人觉得非常适合英语过硬、对国际化要求较高的同学就读,即便是暂时没有确定就业还是读博的同学也适用,因为汇丰在就业与学术方面都能够给予不小的帮助。就业方面汇丰每年录取人数较多,且汇丰的校友们凝聚力与归属感较强,能够在金融圈积攒足够的人脉;学术方面汇丰专硕的学制较其他院校多出一年,金融学方向即便是专硕也要学习“三高”,而且听说汇丰对毕业论文的审核较为严格,当然在中国严格是不是好事那得另说,但不管怎么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夯实研究基础。
(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专硕(9 月 月 19 日)
北大光华我又回来了!其实光华金融专硕发复试通知让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因为我之前已经申请了会计硕博,如果光华内部的信息交流足够畅通的话,应该会觉得我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直接把我拒了;二是光华金融专硕采用滚动申请制,共有五个申请批次,我是在最后一批截止日——8 月 31 日的前五天才开始填报系统的,当时的填报十分仓促,纯粹是在准备汇丰复试时的闲余偶然看到这一金光闪闪的项目仍未截止,而且只要网申即可,方便快捷,就顺手填满了而已。我想着前面四批已经匹配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了,第五批还有没有复试名额都难说,更不用谈录取了。
事实上,最后一批的复试也是有一定规模的,共 57 人,外加前四批复试进入 waiting list 的 10 人(在台前签到的时候第一次亲眼看到内部的waiting list 是个什么样子的),而光华本院的接近 30 人。光华金融专硕的复试只有面试,面试通过顺序抽签的形式将所有人分为三组,每一组都有五位面试官外加一位记录员。面试每人 20 分钟左右,首先还是常规的自我介绍(无时间限制),然后因为我本科是财务管理专业,申报金融也有一点跨专业的意思,所以老师就问我上过哪些金融类的课程?我说有货币金融学、投资学、公司金融(这三个是金融学的三大基础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衍生金融工具等等。结果老师就问了著名的期权定价公式——B-S 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恰好是我的盲区,可能这也是管理类专业同学的通病,那就是更多的关注结果的形式而不重其数学推导,所以这道题我就只能划水了。后续又问了实物期权与第二类股权代理成本的概念,都要求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最后老师还根据我的入学申请表,发现我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经历,问我为什么会对做研究也有些兴趣?我当时想着我对财务理论与模型比较熟悉,就回答喜欢财务理论与模型,试图引导一下老师,老师果然买账,接下来就问有哪些理论与模型?我就将常用的财务理论与模型梳理了一遍,等我说完的时候面试时间也走完了。
当然,候场期间我对其他同学的面试情况也有所了解,例如一位本科北大行政管理的同学他遇到的面试题是谈一谈特朗普和希拉里的政治主张(当时已经开了两场电视辩论会了),又例如一位光华本院的同学被问到什么是经济的“新常态”(估计光华的老师对本院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还是很有信心的,就考察一下对经济热点的关注度与视野的开阔度了)?由此可见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本科背景调整面试内容。
面试结束后,我就和一位北大数院的同学约了饭,闲聊时他向我透露光华是精益求精的,面试时容不得半点失误。针对 B-S 模型北大数院金融数学方向的同学学过4种推导方法,他还推测如果能当场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推导,老师会犹豫要不要录取;如果能当场使用三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推导,那么录取的可能性极大。
这让我感觉到在高手如林的情况下,本专业的知识基础扎实并不算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是那些财务理论与模型),需要有亮点才行。正如我那位同学所言,复试完后便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了。据说该项目最后一批复试录取了5人,这个录取率我想应该也是没谁了吧,当然也有可能是前四批已经录取了很多,这5个是仅剩的名额。
关于北大光华金融专硕我还有几点想说的,光华的的确确是没有本院保护的,对于本院的同学来说本科的成绩排名要在前 30%才可以申报该项目(我觉得这个要求对于光华的同学来说已经很严格了),录取时对本院的同学也没有偏好,例如最后一批录取的5 人中仅有 1 人是光华本院的同学。从面试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对于外校的同学来说,光华的金融专硕特别看重金融的基础知识,同时这又是我参加过的唯一一个不设英文考察的复试,可能英语过硬的同学无法发挥出自身优势。
具体的项目终于介绍完了,最后还想谈一些关于保研的热门问题。首先就是是硕士类型的选择,专业型硕士 or 学术型硕士。从国家的政策上说有学硕:专硕=3:7 的说法,那么自然专硕项目有扩招的趋势,事实也是如此,例如北大光华的 MPACC 去年首次向全日制的学生开放,上交高金的 MF 去年扩招 40%,人大汉青的MF 去年也扩招了 50%等等。
而学硕向硕博连读靠拢,有宁缺毋滥、精益化培养的趋势。再有便是项目之间的比较。经常关注论坛的同学会发现,论坛中的此类帖子不在少数。个人觉得这件事情可以检验一个人的理性程度,适当的比较是无可厚非的,但比较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切忌主观与片面。
同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受他人影响也不要试图影响他人,与其不断地比来比去,倒不如在自身实力的提升上多下功夫。还有关于性别优势的讨论也是从未休止,我想说的是性别优势的确存在,尤其是对于专业型硕士而言,因为不可否认从整体来看,男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强(尤其是二胎政策放开后),而且优秀的男生是少数(尤其是我所在的财会领域),录取时招生老师肯定也会考虑一个班或者一个专业中的男女比例,这就会显得男生相对有优势一些。
但女生也不是没有竞争的法宝,例如女生的语言水平普遍较高,这在经管类国际化背景下最后送学弟学妹们一句话:We should do what we want to do!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或许比保研本身更难、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祝愿学弟学妹们前程似锦、心想事成!你们一定能有所作为,只要心够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