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请资格
全国高校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26届毕业生)。满足如下条件之一:
1.预计取得推荐免试资格者;
2.本科院校相关学科为“双一流”A/B类;
3.成绩优异,对招生专业及方向有浓厚兴趣并志愿报考我院。
(二)材料提交
1.电子材料(邮件标题及压缩包命名:XX板块2025夏令营-本科学校-姓名):
(1)报名申请表(附件模板)
(2)报名信息表(附件模板)
(3)前两年半成绩单(扫描件)
(4)英语成绩(四六级/托福/雅思,扫描件)
(5)获奖证书、论文首页(如有)
特别说明:
(1)电子文件名请按照“姓名-申请表”、“姓名-信息表”、“姓名-成绩单”、“姓名-获奖证书”等命名;
(2)使用RAR或ZiP压缩格式;
(3)全部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4)以上所有材料以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
2.提交材料邮箱及QQ群:
粒子科学板块:sunmoyao@sdu.edu.cn
空间科学板块:wangyansong@sdu.edu.cn
极端热物理板块:dongjian@sdu.edu.cn
报名后请加入相应QQ群(入群口令及“昵称”:粒子/空间/热物理-本科学校-姓名)接收夏令营通知:
粒子科学板块QQ群号:662602524
空间科学板块QQ群号:665760541
极端热物理板块QQ群号:115980791
2025年6月下旬将在研究院官网公示夏令营录取名单。
研究院官网:点击跳转
附:
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
各板块及团队介绍
一、粒子科学板块
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粒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是山东大学首批由济南搬迁青岛校区的高端科学研究、高新技术研发以及研究生创新培养机构,是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粒子物理方向以及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主体,也是物理学科在青岛校区的代表,重点发展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与济南中心校区侧重凝聚态物理,威海校区侧重空间物理形成互补,各具独特优势。现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1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
粒子科学板块下设五个招生团队,具体如下:
粒子物理理论团队现有教师11名,其中国家级人才有长江/杰青1人(梁作堂),四青3人(周剑、曹杉杉、刘天博),研究方向包括物质深层次结构,极端条件下强相互作用物质形态与量子色动力学相变,高能自旋物理,以及暗物质与引力波物理等,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重大基础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
中高能核物理团队现有12位研究人员,其中国家级人才有科技领军1人(徐庆华),四青6人(杨驰、易立、陈震宇、张金龙、熊伟志、李夏卿)。参加美国RHIC-STAR、JLab-Hall A/B、俄罗斯NICA-MPD、欧洲核子中心LHC-CMS等大型国际合作实验,团队多名成员在国际合作组担任副发言人,执行委员会委员、物理工作组召集人等职务。近几年,在核子自旋结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粒子探测器研制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突出成果。先后承担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
加速器粒子物理实验与软件团队国家级人才有杰青/科技领军1人(黄性涛),四青5人(马连良、刘智青、周启东、李冰、刘佩莲)。团队主要依托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和SuperKEKB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对希格斯玻色子、强子物理、B物理和粲物理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此外,团队在高性能软件研发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负责多个大型实验软件系统的研发,并针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异构计算等新型技术开展交叉科学研究。
非加速器实验与探测器技术团队国家级人才有四青1人(张洋)。团队研究集中在中微子、暗物质、粒子天体物理等不需要加速器的粒子物理实验及相关探测器、电子学技术等方面。参加了PandaX、SNO+、LHAASO、 JUNO、HERD 等实验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2021年后新立项包括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3项,重大横向项目1项,累计新立项经费逾6200万,实到经费逾4600万。
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团队国家级人才有四青2人(刘鹏、高宁)。以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为导向,围绕载能离子辐照基本作用过程、材料的离子辐照效应、核能结构材料性能评估的研究等方向开展研究,从实验及理论上进行了高能离子辐照核与电子能损对诱导晶体损伤的形成、累积与演化的机理探讨,在核能结构材料辐照损伤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后承担了"华龙"核电机型基础研究、GF重点项目课题等多项项目课题,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粒子科学板块网址:点击跳转
二、空间科学板块
前沿院空间天文物理融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5月。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军民融合等科研项目,入选了山东大学青年卓越计划军民融合创新团队计划等。中心学科特色为“太空等离子体物理”和“光学工程”,着重开展太空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发展地球极光、空间碎片等探测技术和装备,推动等离子体物理学、空间科学、光学工程、航天技术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发展,提升团队科技创新与承接国家任务的能力。融合中心共有教师14名,其中国家杰青、长江学者1名,海外优青1名,山东省杰青2名,正高级职称9名,副高级职称1名,博士后5名。
空间科学板块下设一个招生团队,具体如下:
太空科学与航天工程团队国家级人才有长江/杰青1人(陈耀),四青1人(朱辉)。该研究团队是山东大学"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攀登计划创新团队(第一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领域为太空物理与太空天气学和太空探测与航天工程。近年来,围绕科学创新和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JMRH等科研项目,入选了山东大学青年卓越计划JMRH创新团队计划。着重发展针对碎片、极光等空间光学目标的探测技术装备,实现空间科学及相关学科与航天工程的融合发展,提升学校空天科技创新与承接国家空间探测任务的能力。
空间科学板块网址:点击跳转
三、极端热物理板块
光-热辐射研究中心,位于青岛校区,于2017年7月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现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成立,中心围绕高超飞行器、功率器件与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极端环境热管理需求,从事高温热辐射、大功率散热技术、新型空间能源转换系统及可靠性等方向的基础理论、学科交叉和工程应用研究。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建立了完备的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科为工程热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学生培养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学生意愿定制研究课题,提供国防、航天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机会,鼓励出国深造。
极端热物理板块下设一个招生团队,具体如下:
极端条件热物理团队国家级人才有长江/杰青1人(刘林华)、四青1人(杨家跃)。团队立足GF、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专注于跨尺度光/热辐射传输、高温热辐射、大功率散热技术等领域系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吸收散射介质内光/热辐射传输机理及数值模拟:微尺度热物理过程及能量输运机制:海洋水体固有辐射特性测量及水下光场模拟;聚态物质光学特性的理论建模与实验测量;微纳器件热管理以及功能材料机器学习设计等。近几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GFCXTQ项目1项,山东省JMRH重点项目1项,ZF“十三五"预研项目子课题1项,重点实验室基金3项,国家自然基金8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近20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
极端热物理板块网址:点击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