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
盘点定位院校和专业
[backcolor=rgba(254,212,164,0.8)]需要考虑的因素
保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它有着固有的规则,清楚地了解这些规则,知道如何在这些规则下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最后的赢家。
在踏上保研之路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才能确保做出恰当的目标选择。
首先,我们要按照自己对未来规划的设计,选择兴趣、地域、专业相适合的院校;其次,更要结合对方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自身条件,对校我双方进行综合考量,选择适合自己的、成功可能性高的院校。
01●结合目标学校要求定位
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只有不到20%的学生攻读研究生是为了追求学术的提升。大多数学生攻读研究生,则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改变学校品牌、提升就业竞争力以及缓解本科毕业就业的压力。
而从近年来高校对免试推荐生的评价来看,推免生的专业兴趣明显比报考研究生的群体浓厚。高校研究生招生部门因此纷纷实行提高推免生比例、增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面试环节等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招收到真正有意愿追求学术、符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学生。
基于这样的现状,推免生在选择申请学校和申请专业时必须充分了解这所学校、这一专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并与自己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如此分析有两大好处:
其一,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研究方向准备自荐材料;
其二,可以使面试准备更为充分。
一般来说,了解一所学校某一专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并不困难。通过浏览学校网站、向目标学校的相关负责老师进行咨询、向往年申请报考目标学校的学长学姐们取经都可以获得此类信息。
学业成绩与学术实力是申请成功的两大关键因素。申请学生在大学里参加学术研究、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或者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等相关经历,在免试推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校评估学生的学术实力,大致围绕以下几方面指标:
一是“学校指标”。虽然不少接受推免生的学校在接收条件中表明,要求申请者“来自全国重点大学”,事实上,在筛选申请者的材料时,申请者来自985、211工程高校还是一般重点院校的“学校身份”在评价申请者的实力时占有较大比重。大家在确定申请的学校范围时还是应当考虑本科学校的层次。
二是“论文指标”。学界对于论文有诸多不同的议论和看法,但在评价一个研究人员的学术实力时,论文的确是显性指标。如果申请者本科期间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那么在申请免试推荐中就会占有很大的优势。
三是“证书指标”。证书包括科技获奖证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和其他技能证书等,参加全国性科技活动并获得奖励、在学校中被评为优秀学生等,这些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本人的综合实力。
四是“学业指标”。由于各校在确定复试名单时已经考虑了学业成绩等因素,所以学业成绩在接收学校的复试考核中,不会成为重点。而且由于每个学校的考试评价标准不同,来自不同学校的申请者的课程成绩等级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比较意义。但是,申请者在所在学校的专业排名,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高低。
02●根据自身能力定位
对自己的合理定位,可以从专业成绩、课外经历、学术兴趣等方面入手。首先是学习成绩与专业排名,其次是英语水平,此外,最好能够有一段科研经历。
但这些指标并不是绝对的。只要自己拥有鲜明的亮点,那么在保研的过程中,即便成绩不是数一数二,也会有相当的成功机率。2016年,某非985、211高校的一名学生虽然挂了两门课、没通过英语六级,最后也成功保送到浙江大学。当然,他有自己的特色:专业成绩班级第一,且有一篇SCI三区论文。另外一名学生,专业排名6/17,英语通过四级,最后也成功保送中国科学院。他的特色在于科研经历丰富,本科前三年都在实验室做研究,并且发表了4篇SCI论文,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项目。
可见,保研过程中自身实力越强越好,但如果某方面有所欠缺,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弥补。无论如何都不要轻言放弃。
03●根据地域位置定位
对自己的合理定位除了从本科成绩、课外经历、学术兴趣等方面考虑,意向城市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因素。
对个人而言,在规划未来的发展时,关于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的考量以及南北方等因素都可以纳入考虑范围,这些考量内容在保研选择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定位过程勿失信心。
我们在确定目标学校时,常常容易走入妄自菲薄的误区,在意向院校的高要求面前觉得自己本科学校层次太低或是自身条件无法满足,从而失去保研的信心。
这种心理十分危险,容易让人失去挑战自我、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勇气,从而导致无心准备复试或是在复试中怯首怯尾,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其实,本科学校层次只是影响保研的一个因素而已,招生院校更看重个人的实际能力。所以只要拥有一定的“硬实力”,就应该满怀信心地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