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全面、系统地认识保研是我们在开启保研之路伊始的第一要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地了解保研、熟悉保研,才能为迎接保研路上的种种挑战做好准备。
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制度,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广大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推动高等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院校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始于1985年,至今已经走过了32年的历程。32年来,推免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不断加强推免生工作制度建设,以切实提高选拔质量为核心,建立起了推免生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综合评价、择优推荐的原则,着重突出对考生创新精神、科研潜质和专业能力倾向的考核,为各招生单位输送了一大批优质生源,为推动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4年国家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通过全国统考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攻读研究生,这就是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开始,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才真正有了“考研”的概念。想要了解保研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还是先从考研说起。
下面我们用一些数据来具体说明。
表 1-1 1994—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
1.1984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198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应切实贯彻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国重点高校进行推荐免试生的试点工作。 2.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上表1-1为1994年至2016年全国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1994年的4.2万人到2016年的51.7万人增长了约12倍,而报名人数从最初的11.4万人到2016年的177万人增长了约15.5倍。
由于研究生报名人数的增长(2014年因取消研究生公费制等原因有所下降,2015年继2014年的情况持续下降,但是在2016年,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又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仍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如前所述,自1994年开始实行研究生统考制度,考试录取就成了研究生招生的主要途径。尽管如此,为了保证政策的延续性,继续发掘培养创新性人才,保证生源质量,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推免这项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免制度又承担起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人才选拔方式多元化、扩大研究生招生单位招生自主权等的新使命。
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生报名人数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招生单位尤其是名校对优质生源的需求更加迫切,通过推荐免试录取的研究生所占招生比例越来越大。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教育部近年来分配的全国推免生名额越来越多,详见下表1-2所示。
表 1-2 2010—2014年全国推免名额数据汇总
上表1-2是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9年至2013年历年制定下达的《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直博生名额方案》整理而成的。由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推免生总额不断增长。随着研究生扩招力度的减弱,推免生名额将保持“稳中有进”的态势低速增长。
同时,推免名额用于专业学位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2011年更是比2010年增长81.4%。2015年,根据新政策(在后面的章节会进行介绍)规定,高校的分配名额不再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推免的名额大幅度增加(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名额方案》见附录)。2016年的推免资格高校总数仍为311所,但是推免生总名额达到了101788人,比2014年增长了2889人。
通过推免读研的学生比例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扩大,高校对推免生这样优质生源的追求也将更加迫切。通过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这样的方式继续深造,尤其是进入竞争激烈的名校,不失为优秀大学生读研的绝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