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历史系、文史研究院夏令营记略
本帖最后由 孟淳扬 于 2017-7-14 18:31 编辑2017.7.11复旦历史系、文史研究院夏令营记略
七月的魔都连天气也很魔幻,暴雨后的高温来势汹汹,我的夏令营之旅也在最后的高温天中结束了。记得骑着小黄车到光华楼下时心里曾暗自许愿如果能够此次顺利通过,就写一则经验贴造福后来者。如今在回程的高铁上,结果已定,无论成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决定来回顾一下这次夏令营,希望给后来者提供一点微小的帮助。
复旦大学历史系、文史研究院的夏令营已经举办过数届,颇具规模且阔气十足。大概在每年的五月中旬在复旦历史系官方网站上发出通知,6月初截止,7月初夏令营。夏令营共计5天,含报到和离校日,实际上只有3天,今年的情况是两天讲座和参观,一天面试。前期申请要求复旦官方的通知已经非常清楚了(详见复旦历史系官网http://history.fudan.edu.cn/c3/52/c7805a115538/page.htm),此处略过,详细讲一下夏令营和面试情况吧。
2017年夏令营入营人数为66人左右,来自全国各地985、211等高校,其中不乏史学和人文科学实力雄厚的名校学生,但不包括复旦本校学生。大致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文史研究院这四个组别(此分组即面试分组)。复旦大学历史系对营员的接待可谓是非常周到了,来回交通报销,并提供汉庭酒店住宿四晚(两人一标间),饭卡内存190元一张,报到时还发了复旦校名T恤衫一件,衣、食、住、行都细致周到。由于楼主并未参加过其他夏令营,虽无比较,但觉得复旦的招待非常满意,至少比楼主的高校对营员/准研究生的态度要好不止一倍。因此,复旦大学各个学科的夏令营也非常热门,毕竟难得有这般宾至如归的体验。
闲话少叙,继续来讲大家异常关心的考核。入营通知在复旦研究生招考系统中发出后,即要求入营者提交一篇学术论文发到某老师邮箱,注意,这篇论文将作为夏令营最后一天学术沙龙暨优秀营员选拔面试时答辩用,所以最好认真准备。电子版论文提交之后,到复旦报到时需要提交纸质版论文5份,可说明面试老师至少5位,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师会提前看营员的论文,看论文的时间大概只有听你答辩时的短短十分钟而已。总之,论文须准备好,详细内容后再叙。
夏令营第一天,须着统一发的复旦校名衫参加开营仪式,今年由复旦历史系系主任黄洋老师致辞,既介绍了历史系的情况,也不失为一次极好的史学演讲。第一场讲座即由文史研究院的资深教授葛兆光老师做关于“亚洲”或“东亚”历史研究的方法,葛老师之德高望重自不必多言,讲座内容不仅仅关于东亚史,对整个历史学研究都极有启发,且由于楼主座位离葛老师极为靠近能看到老师的讲义,上面贴满了批注、补充的便签纸,学界泰斗都如此,人何以堪?此次与葛老师的亲近接触也让绝大多数营员们心愿达成,希望葛老师身体康健,也希望后来者有今年的幸运。
第二场讲座是复旦历史系前系主任章清教授,做“碎片化的历史学”:基于中国近代史书写的思考。章老师脱稿讲授,鞭辟入里,酣畅淋漓,且对前辈学人,对晚辈学生如在场营员都极富同情之了解,讲实话、真话而非套话、空话,章老师人如其文,令人非常感动。
第三场是向荣老师做世界史之“告别饥荒:近代早期英国的农业革命”主题之演讲,由于楼主并非世界史方向也不擅长于此,由此从简。但是向荣老师的风采同样令人神往,对于营员提出的问题也一一做耐心、深入、细致的解答。
第二天上午是第四场讲座,由古代史的张海英老师讲明清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张老师是四场讲座中唯一的女老师,治经济史。所讲的问题也都切中要害,并积极启发学生,犹记得张老师那句话:须有欧美学者之视野,日本学者之史料,再加上中国本土之思辨,才能做好一篇论文(大意如此)。
总体而言,两天四场讲座的教授阵容可谓是豪华套餐,。因此,参加此夏令营不仅仅是来提前面试,拿到“优秀营员”的资格而已,四场精彩的学术盛宴绝对已经是最好的报偿,可遇不可求。下午的活动是参观校史馆和博物馆,由复旦历史系学姐学长带领,精彩周到,不论。
第三天即是万众瞩目的面试选拔,可能有的读者早已不耐烦地下拉至此处看干货,但楼主还是多说一句:你对世界越功利,世界对你也越神秘。虽然保研,参加夏令营选拔是条捷径,但都是为继续学术研究的手段而已,并非目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学更是如此。就楼主而言,单是聆听前面四场讲座中任何一场就已经心满意足,得意忘言了。
面试分四个组别分别面试,流程如下:自我介绍(1~2分钟);论文答辩(8分钟);回答提问(大约15分钟);英文口译(2~3分钟)。
今年的情况是将学术沙龙和面试合并,而往年两者分开,窃以为往年分开的模式较好,为各位来自五湖四海各个高校的营员提供了交流切磋的机会,善莫大焉。而今年论文答辩和面试合并,不仅使面试老师听得疲惫,一个人的学术沙龙也失去了沙龙的应有之义。
不过在候场室的互相交流倒是拉近了和营员之间的距离,也是楼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其他营员的交流。
以下仅是楼主所参加的文史研究院的面试略记,供诸位参考。
文史研究院的面试单独举行,共8位营员,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点高校。上午即面试结束,而其他组别则因人数较多而有下午场。老师随机决定面试顺序,一一进入面试,面试官共5位,后6位。诸君切记不要被面试阵容吓倒,无论老师如何故作严肃,“凶神恶煞”(远没有到这个程度),都只是老师而已,不要太看重结果,从容发挥就好。切记不要太过紧张丢失宝贵的面试机会。
开始面试,老师会要求介绍自己和论文,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内,但是现场并没有计时员,也没有打断讲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史研究院的项目是“亚洲历史、宗教、艺术方向”,老师也是研究此方向的大专家,如果是其他方向则不会对论文做出评判和建议,毕竟方向不同,因此,论文讲述完毕就很可能陷入尬聊,不就论文本身提问,而对你个人的自我介绍以及提交的材料来做进一步的了解。楼主注意到,其实将论文的过程中,老师在并没有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你的论文上,而是翻看你入营前提交的材料如成绩单、推荐信、奖状复印件等等。因此,这里也有一个小tip:用彩色书签贴标注一下材料的内容,便于翻阅和查找,如语言能力成绩单,奖状证书,发表的论文等,将厚厚一本材料区别一下会比较好。
文史研究院的英文面试没有准备口译的材料,因此改为英文自我介绍。如果提到自己会二外的话,会要求作二外的自我介绍。8位营员中有4位都被要求做日语或韩语自我介绍,难度并不高,不需要特别严肃正式使用敬语,说两三句老师也就觉得可以了。
回答老师提问时一定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必要当南郭先生,老师一眼就能识破反而印象不佳。因此,面对完全不会,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时,就老实回答:不好意思老师,我之前没有看过,以后会关注xxx方面的书籍/研究。如果知道一点相关的内容,但不是正面回答老师的问题,则回答自己之前没有接触过,但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和研究如xxx。这就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如上官网了解老师的研究领域,看老师的论文,看老师提过的书单,尽量知己知彼。如一起参加面试的营员中,有的甚至能一眼认出面试的老师究竟是哪几位,不得不说准备得是相当充分了。
总体而言,突出自己经历中有关于申请方向的事件,仔细地思考这几个经历的意义和收获,在回答老师时有礼有节,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最大程度展现自己的积累和学术能力,以及母校三年赋予你的蕴涵和底气,把面试当成是一次与学术大家的精彩交锋和虚心切磋,做好心态及能力上的准备,那么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所畏惧了。
文史研究院的面试上午结束,共8人,每人平均半小时,后几位同学的进度稍赶,估计只有20分钟。楼主面完之后与其他营员闲聊几句即离开,吃完旦苑食堂的最后一餐后直奔卿云轩(复旦纪念品商店)疯狂shopping,刷光临时卡里的最后一块钱后觉得与复旦缘分已尽,也算是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午间黑甜一觉之后神清气爽,换了衣服去参加最后的晚餐之前的“最后审判”,本打算愉快地鼓几下掌就走,没想到优秀营员说明会事无巨细如此冗长,听完名单也没机会拍掌,也是可惜。导致名字突然被念到,从桌椅之间一路“借过”走出去的空档也没点声音填补,对于楼主这样的尴尬癌来说肥肠监介了。所以说还是做个会鼓掌的人好。
一言以蔽之,复旦历史系、文史研究院的夏令营办得很好,希望后来者加油,收获自己想要的offer。
一稿7.12于京沪高铁二稿7.14于库本317
来源: 2017年复旦历史系、文史研究院夏令营记略
页:
[1]